新闻动态

让全球贸易在数字经纬中精准跃动

欧洲港口深陷"世纪拥堵":贸易动荡、天灾人祸冲击全球供应链

2025-07-04


欧洲大港瘫痪实录:船舶排队11天,堆场濒临崩溃
       鹿特丹港锚地,28艘货轮在海上漂浮等待,另有119艘正在赶来——这是安特卫普港口当局描述的"疫情以来最严峻局面"。数据显示:鹿特丹驳船平均等待77小时,安特丹普66小时;日本ONE公司的"ONE Treasure"轮已滞留超267小时(11天);克拉克森拥堵指数显示,鹿特丹集装箱积压量飙升至19.07万标箱,接近2021年峰值。阳明海运证实,北欧主要港口候港时间普遍达3-6天,港区堆场利用率突破95%警戒线。

四大诱因深度剖析:从特朗普关税到莱茵河枯水
       贸易政策地震: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迫使亚洲货流转向欧洲,DHL统计显示亚欧航线货量年增7%;自然天灾:莱茵河水位降至历史新低,Kaub河段船舶载货量腰斩,杜伊斯堡至科隆段运力骤减60%;联盟解体:马士基与MSC终止2M联盟,引发欧洲码头泊位分配混乱;港口顽疾:人力短缺叠加罢工潮,安特卫普集装箱平均滞留8天,老旧码头自动化改造滞后制约效率。

航运业紧急自救:跳港、改线、附加费齐上阵
       马士基率先行动,6月25日起TA5航线永久跳港鹿特丹,改由费利克斯托直航汉堡;多家船司考虑转靠瓦伦西亚、塔兰托等南欧港口分流。经济手段上,赫伯罗特、达飞等已开征每箱300-500美元的拥堵附加费,同时租用临时堆场、调整中转枢纽。但业内人士坦言:"绕行南欧将增加5-7天航程,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。"

连锁反应蔓延:欧洲供应链陷入"窒息式"拥堵
       拥堵效应正穿透整个欧洲大陆:德国物流协会报告显示,铁路班次取消率超30%,拖车预约延误达72小时;比利时零售商联合会称会员库存成本激增45%,部分企业被迫改用空运,物流费用暴涨3倍;汽车制造商面临零部件断供风险,大众集团已预警可能调整生产计划。荷兰ING银行警告:"这场危机可能持续至三季度末,将推高欧元区通胀0.5个百分点。"

       这场"完美风暴"般的港口危机,暴露出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。当政治决策、气候变化、基础设施短板等多重因素叠加,即便如鹿特丹这样的世界级枢纽也难堪重负。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,重构更具韧性的物流体系,已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紧迫课题。